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資訊科技與社會變遷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Social Change 
開課學期
111-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系  
授課教師
林鶴玲 
課號
Soc6007 
課程識別碼
305 6102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3,4(10:20~12:10) 
上課地點
社207 
備註
限學士班學生
總人數上限:50人
外系人數限制:16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未來課程以實體為主,若同學因隔離或確診而無法出席,請多保重休息,原則上課程以線上同步課程為主,謝謝。
課程連結:meet.google.com/pxe-pufq-wmk




本課程的核心議題是數位資訊科技及其相關的社會變遷。資訊傳播科技從20世紀末開始快速發展演進,至今已成為許多社會變遷背後的推動主力和關切焦點,各種新現象紛至沓來。本課以資訊數位化帶來的社會變遷為課程重心,探討當資訊傳播數位化後,科技如何與既有社會、經濟、政治結構交互作用、共同演變。在這複雜龐大的架構下,本課挑選幾個社會學關切議題領域的變化作為討論焦點。從電腦化發生的歷史情境、虛擬空間帶來的線上身份認同展演與社群互動,到數位資訊特性與知識創造傳佈、社群媒體文化與社會關係、手機普及後移動科技的意義、集體行動與民眾政治參與、新經濟與勞動型態變化,人工智慧的社會意涵,以及電玩帶來的休閒文化等。 

課程目標
在完成本課基本要求之後,修課學生應該大致具有以下能力:
(1) 理解數位科技興起的歷史背景與社會文化脈絡;
(2) 看見個人經驗與數位時代全球趨勢之間的關聯;
(3) 透過歷史比較觀點與相關理論的學習,能辨識出資訊數位化帶來的主要社會變遷,不再視當代科技影響下的社會風貌為理所當然;
(4) 能運用從社會學與傳播文化研究傳統發展出的概念來分析資訊科技相關的重要社會變遷現象;
(5) 試著將所學到的概念連結到某個自己觀察到的變遷現象,並賦予之意義。 
課程要求
上課時請勿使用筆電、手機等;如有特殊需要,請事先徵求同意。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學習心得 
40% 
這是你對本學期所有指定閱讀文章的學習思考紀錄,心得回應的格式與內容很有彈性,但是至少應該包括你的閱讀完所有指定文章後的整理與反思。你還可以提出對文章的呼應演繹或質疑評論、可以連結其他社會現象的觀察分析,或與其他相關研究對話、做整合討論。作業的目的是確認你詳細閱讀了指定文章並提出個人思考後的看法;因此評論中你不只要展現你掌握了指定閱讀文章的重點,也必須提出個人的心得回應(不只是摘要或節錄,更不是課堂筆記或投影片重述)。每週評論的篇幅以500~700字為原則。本學期需要撰寫評論的週數共12週,各週的閱讀評論都寫在同一個檔案裡,你可以根據你個人整體學習時間表及狀況微調寫作進度、隨時更新你的作業,建議超前進度閱讀。截止期限為12/12中午12點前。 
2. 
課堂參與 
12% 
按進度閱讀各週文章、準時出席、提問、回答抽問、參與課堂討論。 
3. 
個人作業 
22% 
約2000字。繳交期限:10/16。 
4. 
小組期末報告 
26% 
4~6人一組,選擇一個與資訊科技有關的社會變遷現象進行文獻閱讀、田野觀察、資料蒐集與分析。這份作業須於期末繳交約4000~6000字左右的書面報告並在課堂以海報形式做口頭分享。繳交期限:12/19。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作業繳交方式
延長作業繳交期限,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考試形式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5  課程內容說明 
第2週
9/12  導論:電腦化的歷史發展 
第3週
9/19  身體、認同與線上社會:早期發展 
第4週
9/26  社群媒體與社會生活 
第5週
10/3  性別 
第6週
10/10  【國慶日放假】 
第7週
10/17  移動科技與社會關係 
第8週
10/24  媒介與傳播:輿論、假新聞 
第9週
10/31  公民參與和社運 
第10週
11/7  Open Space期末報告分組 
第11週
11/14  人工智慧 
第12週
11/21  集體協作 
第13週
11/28  工作與勞動 
第14週
12/5  媒介文化 
第15週
12/12  休閒生活 
第16週
12/19  分組報告成果海報分享會